如果說鼻過敏是台灣的『國病』,我想可是一點都不為過。從醫學的觀點來看,所謂的過敏指的是過度敏感,也就是鼻黏膜對於外來物質(過敏原)的刺激產生過度反應;鼻炎指的是鼻黏膜發炎,症狀包括有腫脹,鼻塞,流鼻水等等。組合起來,就是體內對某種物質產生過敏反應,進而引起鼻腔黏膜發炎。

 

    過敏性鼻炎會有哪些症狀呢?最常見的包括鼻子癢、眼睛癢、鼻塞、流鼻水等等,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四分之一的成人和三分之一以上的兒童有鼻過敏. 父母親中有一人有過敏, 大約四分之一的機會子女也有過敏性, 如果父母親雙方都有過敏性, 則子女約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機會有。至於常見的過敏原方面,台灣地區因為屬於海島型氣候, 終年濕熱, 最常見的是一年四季都存在的塵蹣、貓、狗皮屑、黴菌、蟑螂等等. 相較之下, 毆美地區四季分明, 氣候乾燥, 最常見的則是春季的花粉症.

 

    過敏的症狀除了上述提到的之外, 還有其他症狀可供判斷, 好比鼻子、上腭、喉嚨、眼睛及耳朵癢; 鼻部分泌物增加造成鼻涕倒流,常發出清喉嚨的聲音及慢性咳嗽; 因為鼻部長期充血阻礙血液循環使眼瞼下靜脈血鬱滯,造成黑眼圈; 或是因為鼻塞而用口呼吸,導致喉嚨乾燥不適. 小朋友方面則常見長期揉或皺鼻子會使鼻樑及人中有皮膚橫向皺褶, 或是因鼻塞而持久的張嘴呼吸,造成臉型拉長改變; 長久下來,則可能同時出現腺樣體增生,閉塞鼻竇或歐氏管(耳咽管)的開口而導致鼻竇炎及中耳積水;小朋友在學校則會因為鼻子長期發炎、造成整天昏昏沉沉、注意力無法集中。

 

    由於大多數的過敏性鼻炎都可以根據症狀以及鼻部的檢查而診斷出來,所以最重要的反而是找出過敏原,避免接觸過敏原自然就能夠得到良好的控制。目前最常用的方式是抽血測定特定的過敏原免疫球蛋白IgE。對於台灣地區最常見的幾種過敏原,最常見的塵蹣可以使用防蹣枕頭套及床被套,或每兩週用55-70熱水洗床單、被套、枕頭套(防蹣套只需一年洗一次至兩次即可),以及避免使用毛毯等等方式來減少接觸。其他包括降低家中濕度、使用空氣濾清器(HEPA)等等。早晚溫差大的季節,應注意保暖,減少對鼻黏膜的刺激,可適時配戴口罩。

 

    治療方面,第二代的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因為沒有第一代抗組織胺常見的嗜睡、口乾、解尿困難等副作用,目前已經成為標準的用藥選擇,此類用藥目前大多設計成長效劑型,一天服用一次即可,十分方便。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治療的主力用藥則是鼻類固醇噴劑。民眾常聽到類固醇三個字就退避三舍,不肯配合用藥。但根據研究顯示,鼻部局部投與,劑量小,副作用低極少有全身性副作用(筆者自己以及家人也在使用!)。目前研究最小的小孩4歲後就可以安全的使用,最常則可連續使用六年之久。此外,使用上需要注意的是:要連續使用1-2周後有顯著效果,切忌過早停藥,或是只有在鼻子不舒服時才使用!

 

音聲醫學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了一部冷門的北歐電影,片中敘述一名雙腳殘疾的男子,因不良於行而將自己封閉於社會之外,幾度嘗試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他的妻子轉而求助於政府相關的部門並邀請一組治療團體到家中作客。治療團體的主持人鼓吹正向思考,嚴格限制團隊的成員有任何埋怨或是自艾自憐的行為。然而這樣的治療方式不僅不為男主角所接受,更引發組員與治療師之間的爭吵。就在治療師離開之後,男主角在其他受治療的殘疾人士採用了完全不同於過往的逆向思考,除了比較誰才是最悲慘最可憐之外,還飲酒狂歡並恣意的宣洩出心中壓抑許久的情緒。而後當不知情的成員用空包彈自手槍中擊發後,發現自己還仍然活著之時,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大笑了出來,在重新擁抱生命的同時,心理的障礙也隨著晨曦而消散無蹤…。
   看完了電影之後,我不禁回想起近數十年來醫學雖然不斷的突飛猛進,但對於受治療的病人本身,所付出的關注似乎相較之下不及於疾病來的多。自惦行醫生涯至今,也曾在不知不覺之中犯了像片中的治療師一樣的錯誤。忽略了病患的心理需求,忘了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想,認真的聆聽病患的需求…。
   就舉一名近來收治的口腔癌患者為例,醫學上的證據告訴我廣泛性的手術切除加上化療與放射線治療是最有效,也最有治癒機會的治療方式。然而在與病患詳加說明手術可能的後遺症之後,他與妻子選擇了保守的治療而不願接受手術。正當我為此感到不解時,兩個禮拜後病患回診,接受化療之後的他不僅腫瘤奇蹟似的縮小,整個人顯得神清氣爽,也不停的感謝我為他們診斷與安排治療。這時候的我才猛然體悟,或許以醫學來看治癒的機會是降低了,但從患者的角度來看,很明顯這樣的治療是成功的。病人開心的踏出診間之後,我問我自己,如果病人聽了我的建議而接受手術,不能正常說話,也不能正常吃東西的他,回到我的門診時是否心理會對我充滿了埋怨而非感激呢?
   回到逆向思考的主題之上,從醫師的看來別有一番感受。除了要發揮『同理心』幫病人想之外,最好能做到『視病猶親』,將病患當成自己家人來照顧。然而這部影片之中似乎想要傳達的是更深一層的涵義。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感受跟痛苦永遠只有自己最懂,就像片中一再強調的:好手好腳的人終究無法體會終身坐輪椅的悲哀,而過多的憐憫與同情只會加深病患本身的自卑感。或許適切的表達方式,是順應著病患的感受,不要試圖改變她們的想法,改用認真的傾聽與陪伴的方式,等他有朝一日從哀傷與自怨自艾之中走出來。
   醫學裡有句很有意思的雙關語:『Doctor, be patient.』 這具含意深遠的格言恰恰傳達了逆向思考與同理心的兩層概念。第一層指的是發揮同理心,把自己放在病人來將自己放在病人的立場來思考病患所需要的協助。第二層則是有耐心陪伴與傾聽,卻也是所有忙碌的醫師門最難做到的一部份。在此願與所有深受疾病所苦的民眾與醫界同仁一同分享,祝大家都能運用逆向思考的藝術來協助自己或週遭的親朋好友們走出人生的困境。


音聲醫學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暈可以說是現代社會裡最常見的文明病之一,相信大多數的眩暈患者都經歷過沒有任何徵兆突然發作的天旋地轉,時間短則數十秒,長則數小時之久。整間房子晃來晃去,站也站不穩,一睜開眼睛就暈到快要吐出來,彷彿世界末日一般的難受!嚴重者甚至終日臥床不起,深怕一起身一轉頭就會引發眩暈發作。家人見到這般駭人的景象,往往二話不說就往大醫院的急診室送,雖然大多數在打針吃藥之後症狀都能有些許改善,但反反覆覆的發作眩暈,漸漸的也成了各大醫院急診室的『常客』,每天活在恐懼之中,深怕哪天症狀會再度發作

 

大多數的眩暈患者,求醫之後最常得到的診斷大多都是『內耳不平衡』。其實從神經耳科學的觀點來看,內耳不平衡固然是造成眩暈的『直接原因』,但找出真正造成內耳不平衡的『主要病因』才是在診治過程中的重點。簡單的說,病灶大致可以分成末稍型與中樞型兩大類。末稍型包括耳熟能詳的梅尼爾氏症,或是病毒感染造成的前庭神經炎、以及半規管耳石脫落造成的良性振發性頭位眩暈等等;中樞型則包括因糖尿病、高血壓等引起的椎底動脈循環不良、聽神經瘤、以及最嚴重的腦中風、腦出血等等。

 

相較於眩暈多出現在文明社會,偏頭痛可以說是相當古老且久遠的疾病。最有名的例子當屬三國梟雄曹操。眾所周知的,曹操長年為『偏頭風』所苦,一代名醫華陀為其診治,大膽建議在頭骨上鑽一個洞(開顱術)來治療,終惹上殺身之禍的故事。話說回來,頭痛的經驗想必大家都有,但常誤以為頭痛『偏一邊』就叫偏頭痛。實際上,醫學上所稱的偏頭痛除了單側頭痛之外,還要有其他特徵,好比頭痛時間持續4-72小時、且頭痛的感覺與脈搏跳動一致(脈動型)等等;除此之外,頭痛時對於光線、聲音的刺激難以忍受,任何一點輕微的震動都會導致頭痛的加劇(好比爬樓梯或是走動)。因此患者往往需要一個人躲在房間裡、拉下窗簾關上房門才會覺得比較舒服。至於治療則請各位讀者放心,大多數均可以用口服藥物來控制,根本不需要用到駭人的開顱術了!

音聲醫學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眩暈, 就字面上的意思來說, 眩指的是看到的東西會旋轉, 暈就是頭暈. 所以簡單的來說, 會旋轉的感覺才叫做眩暈, 不會旋轉的叫頭暈(Dizziness). 就醫學上的定義來說, 眩暈(Vertigo) 指的是環境在移動的錯覺( Delusion of movement), 因為實際上屋子或是地板不可能會動(當然地震不算), 所以這種感覺對大腦產生了困擾, 也就因此產生了暈的感覺. 有過眩暈症的各位應該都知道, 發作時不僅天旋地轉, 連站穩都有問題,加上持續的噁心嘔吐. 沒有經驗的醫師或家屬常被這種駭人的景象給震欇住. 

  從醫師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分辨中樞性或是週邊性.  問診時需要問到的包括:
1: 症狀持續的時間長短,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這裡指的是真正在旋轉的時間, 常常遇到患者把發作過後整天持續頭昏昏的時間都算進來, 那就不是很恰當了.
2: 耳鳴, 耳脹或聽力障礙的內耳症狀
3: 是否有特殊的姿勢或動作會誘發症狀, 例如頭轉向左或右側, 起床或躺下時
4: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中樞性的徵兆,包括能否站的穩, 是否有固定倒向左或右側的情況.手腳麻木無力, 複視臉歪嘴斜等中風的前兆

  就醫之後最要緊的是找出發作的病因, 會因為病情的嚴重程度而需要做到各式各樣的檢查, 抽血方面需要檢查血紅素(貧血), 膽固醇(高血脂), X 光檢查內聽到以及頸椎病變, 內耳功能的檢查則包括: 聽力檢查, 平衡功能檢查, 眼振電圖及溫差試驗,  前庭誘發肌性電位等等. 除了少數顯而易見的典型病歷(如良性振發姿勢性眩暈)之外, 檢查的越詳細越有助益釐清病情, 對症下藥. 若僅僅單純給予症狀治療則常常流於治標而非治本, 非長久之計.


音聲醫學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