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冷門的北歐電影,片中敘述一名雙腳殘疾的男子,因不良於行而將自己封閉於社會之外,幾度嘗試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他的妻子轉而求助於政府相關的部門並邀請一組治療團體到家中作客。治療團體的主持人鼓吹正向思考,嚴格限制團隊的成員有任何埋怨或是自艾自憐的行為。然而這樣的治療方式不僅不為男主角所接受,更引發組員與治療師之間的爭吵。就在治療師離開之後,男主角在其他受治療的殘疾人士採用了完全不同於過往的逆向思考,除了比較誰才是最悲慘最可憐之外,還飲酒狂歡並恣意的宣洩出心中壓抑許久的情緒。而後當不知情的成員用空包彈自手槍中擊發後,發現自己還仍然活著之時,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大笑了出來,在重新擁抱生命的同時,心理的障礙也隨著晨曦而消散無蹤…。
看完了電影之後,我不禁回想起近數十年來醫學雖然不斷的突飛猛進,但對於受治療的病人本身,所付出的關注似乎相較之下不及於疾病來的多。自惦行醫生涯至今,也曾在不知不覺之中犯了像片中的治療師一樣的錯誤。忽略了病患的心理需求,忘了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想,認真的聆聽病患的需求…。
就舉一名近來收治的口腔癌患者為例,醫學上的證據告訴我廣泛性的手術切除加上化療與放射線治療是最有效,也最有治癒機會的治療方式。然而在與病患詳加說明手術可能的後遺症之後,他與妻子選擇了保守的治療而不願接受手術。正當我為此感到不解時,兩個禮拜後病患回診,接受化療之後的他不僅腫瘤奇蹟似的縮小,整個人顯得神清氣爽,也不停的感謝我為他們診斷與安排治療。這時候的我才猛然體悟,或許以醫學來看治癒的機會是降低了,但從患者的角度來看,很明顯這樣的治療是成功的。病人開心的踏出診間之後,我問我自己,如果病人聽了我的建議而接受手術,不能正常說話,也不能正常吃東西的他,回到我的門診時是否心理會對我充滿了埋怨而非感激呢?
回到逆向思考的主題之上,從醫師的看來別有一番感受。除了要發揮『同理心』幫病人想之外,最好能做到『視病猶親』,將病患當成自己家人來照顧。然而這部影片之中似乎想要傳達的是更深一層的涵義。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感受跟痛苦永遠只有自己最懂,就像片中一再強調的:好手好腳的人終究無法體會終身坐輪椅的悲哀,而過多的憐憫與同情只會加深病患本身的自卑感。或許適切的表達方式,是順應著病患的感受,不要試圖改變她們的想法,改用認真的傾聽與陪伴的方式,等他有朝一日從哀傷與自怨自艾之中走出來。
醫學裡有句很有意思的雙關語:『Doctor, be patient.』 這具含意深遠的格言恰恰傳達了逆向思考與同理心的兩層概念。第一層指的是發揮同理心,把自己放在病人來將自己放在病人的立場來思考病患所需要的協助。第二層則是有耐心陪伴與傾聽,卻也是所有忙碌的醫師門最難做到的一部份。在此願與所有深受疾病所苦的民眾與醫界同仁一同分享,祝大家都能運用逆向思考的藝術來協助自己或週遭的親朋好友們走出人生的困境。
- Sep 19 Fri 2008 00:10
逆向思考的藝術 談醫療與同理心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